用户 | 搜小説

千古明君宋仁宗免費全文 文佑 未知 第一時間更新

時間:2024-06-19 07:48 /古色古香 / 編輯:聶凡
完結小説《千古明君宋仁宗》由文佑傾心創作的一本近代原創、古色古香、純愛類小説,主角未知,書中主要講述了:仁宗年間名臣輩出,其中最為膾炙人寇、家喻户曉的辨

千古明君宋仁宗

推薦指數:10分

小説篇幅:短篇

閲讀時間:約43分鐘讀完

《千古明君宋仁宗》在線閲讀

《千古明君宋仁宗》第3篇

仁宗年間名臣輩出,其中最為膾炙人、家喻户曉的是包拯、包青天。

包拯,字希仁,真宗鹹平二年(999年)出生於廬州府肥縣(今安徽肥)一個名門望族,是家裏的獨生子。(民間故事裏把包拯的世描寫得坎坷離奇:説包拯生來面黑,額頭有月牙,屢受兄嫂迫害,為嫂木拂養成人等,此純屬杜撰,與史實不符。)仁宗天聖五年(1027年),28歲的包拯考中士,被授為建昌知縣。因副木年事已高,包拯不願遠去做官,故辭官歸裏,奉養雙。(歐陽修評價包拯:“ 少有孝行,聞於鄉里;晚有直節,著於朝廷。 ”)

直到十年去世,包拯才由嘉祐四年(1037年)重新踏上仕途。先任天(今安徽天縣)知縣,三年任升殿中丞、端州(今廣東肇慶)知州,再三年奉旨入京,遷為監察御史、權度支判官、三司户部判官。

慶曆四年(1044年)包拯上書仁宗建議:“ 國家每年用歲幣賄賂契丹,這並非防禦戎狄的良策,應該訓練士卒、選拔將領,致於充實和鞏固邊防。 ”其又上《乞不用贓吏》疏,疏曰:“ “廉者,民之表也;貪者,民之賊也。 ”

包拯任監察御史及司諫院期間:曾七次彈劾酷吏王逵,住各方面的雅利,最終把這個寵臣拉下馬;曾彈劾仁宗最信的太監閻士良“監守自盜”;曾四次彈劾皇郭承佑,讓仁宗幾乎下不了台;曾彈劾宰相宋庠,為重臣卻毫無建樹。

慶曆六年——慶曆八年,包拯歷任京東、陝西、河北轉運使。每至一地,都以減民間負擔、改革弊政、發展生產為己任,實施其“寬民利國”的經濟思想。

皇佑二年(1050年),包拯被召回朝廷任天章閣待制、司諫院。六月仁宋任命張貴妃的伯為三司使(相當於今之財政部),包拯聞訊,上疏:“張堯佐資質平庸,做個小官也不稱職,怎麼能讓他做掌國家財政大權的一把手呢?再説張堯佐為外戚,也不應委此重任,免招清議。”請罷免張堯佐。仁宗迫於雅利,只好撤掉任命。十一月仁宗被張貴妃纏不過,又準備任命張堯佐為宣徽南院史、淮康節度使、景靈宮牧、郡牧制置使四職。包拯聞訊,聯名唐介等其他諫官上折阻止。仁宗這次鐵了心要封張堯佐,不願再聽勸諫。包拯義憤填膺在仁宗面慷慨陳詞,説到烈處,橫飛的唾沫濺到仁宗面上。仁宗無奈邊聽邊舉袖拂面,侍包拯説完,仁宗站起拂袖而去。回到宮,仁宗對張貴妃嘆:“ “宣徽使、宣徽使,你就只知宣徽使,你不知這包拯他還是個御史呢! ”事仁宗收回了張堯佐的宣徽南院使等兩職。

次年八月,仁宗又授予張堯佐宣徽使一職。包拯再次上本:堅決反對,主將張堯佐謫守河陽,不得在京師供職,其不得任使相。仁宗拗不過包拯,只好把張堯佐貶往河陽了事。這就是宋史上有名的“包拯三彈張堯佐”。

仁宗皇佑五年(1053年)——嘉佑元年(1056年),包拯請外放,分別在揚州、廬州、池州、江寧等地做地方官。

嘉祜元年(1056 年)十二月,包拯奉調入京,“以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事”,來了他人生中又一個黃金時期。開封府是京師所在地,皇貴胄雲集,歷來號稱難治。包拯上任革弊政、大平反冤獄、嚴懲不法權貴,使“貴戚宦官為之斂手,聞者皆憚之。”包拯在開封府尹一職上雖只了一年多的時間,卻為國為民做了不少好事,他的鐵面無私、執法如山、一正氣廣為世人所傳誦。京師老百姓都盛傳的“關節不到,有閻羅包老”。就是對他的最好褒獎。

嘉祐三年(1058年),包拯入朝任右諫議大夫,權御史中丞兼理檢使,領轉運使、提點刑獄。在任上糾劾貪官、平反冤獄,又做了不少實事。

嘉祐四年(1059年)遷樞密直學士,權三司使。

嘉祐六年(1061年):給事中,禮部郎中(禮部侍郎),三司使,樞密副使。

嘉祐七年(1063年),包拯病重,彌留之際留下家訓雲: “世子孫仕宦,有犯贓濫者,不得放歸本家;亡歿之,不得葬於大塋之中。不從吾志,非吾子孫。”説完瞌目而逝,享年六十四歲。京城的老百姓聞訊:悲童狱絕、嘆息不止。仁宗皇帝宣佈朝一天以示哀悼,並自到包家弔唁,看到包拯家裏儉樸無華、清貧如洗的狀況,仁宗連聲慨不止。其贈包拯為禮部尚書,賜諡號“孝肅”。

包公一生為官:清廉正直、剛正不阿;為政:執法如山、勤謹民;為人:忠孝兩全、一正氣,可謂千古以來少有的名臣!仁宗與包拯:一君一臣風雲際會,有了仁宗這樣仁厚大度的明君,才有了包拯這樣忠直無雙的名臣;君臣相得益彰、名揚千古!

(3 / 12)
千古明君宋仁宗

千古明君宋仁宗

作者:文佑
類型:古色古香
完結:
時間:2024-06-19 07:48

大家正在讀

本站所有小説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2025 鹿愛書屋 All Rights Reserved.
(繁體中文)

聯繫方式:mail